首页 新闻 财经 体育 房产 娱乐 汽车 时尚 科技 教育 旅游 健康

首页 > 新闻

秦嘉顺:阆中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14 21:18:13

秦嘉顺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推动文化强国战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优势。

 

阆中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近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持续有序推进,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断深化,与时俱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存在一定短板不足。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阆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成渝双圈文旅融合先行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本文立足阆中古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拓展阆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涵外延,力求从社会学视觉多角度探讨新时代高质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和举措,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讲好阆中故事,擦亮阆中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为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提供决策参考,助力阆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推动当代文化强国战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推进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阆中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笔者以此为题,结合多年了解情况和切身体会,在查阅资料、走访座谈、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就保护传承发展阆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

一、基本情况

阆中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联合国授予“世界千年古县”,2008年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文化之乡,201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在历届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力支持下,突出阆中特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持续有序有效推进,取得瞩目成就。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机制保障不断强化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始终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目标,形成长效机制,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二是加强工作协调。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市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不断健全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加强法治保障。坚持法制思维,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市委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规范。2004年7月推动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7年10月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阆中市<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并首次将每年7月30日定为阆中古城保护日。为保护规范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管理,近年来,阆中相继制定颁发了《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暂行办法》《阆中市文物保护暂行办法》《阆中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关于做好传统村落和试点镇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阆中古城核心区商业业态管理办法》《阆中古城维修规范(试行)》《阆中古城核心区室外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部法规,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迈向法制化。

(二)宣传导向不断深化

 一是营造社会氛围。持续广泛深入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运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依托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和民间学术团体等机构,大力弘扬阆中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开展“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和纪念孔子、落下闳活动,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展示传统文化内涵,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增强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营造有利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法制环境。配合国家普法规划,不断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坚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知法守法,与法同行”活动为契机,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城保护法规,不断提升全民法律意识;三是讲好阆中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做实叫响阆中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在交通沿线、城市重点地段设立宣传标识,群众自编自演传统节目寓教于乐,各级媒体加大力度密集宣传,不断推动阆中传统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1988年,王皮影亮相维也纳世界艺术节。2013年9月,阆中隆重举行“美丽四川相约”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外六大古城签署《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向全世界倡议保护传承传统文化。2015年春节,央视直播阆中过年。2017年以来,阆中连续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2018年《阆中地名故事》《保宁街道地名群典》编撰问世。2019年举办南充市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2020年1月百龙千狮闹古城,中外专家聚焦中国年,“我们的节日春节”文化论坛在阆中成功举办。2021年5月,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出版。2022年11月四川省文化旅游和发展大会、第八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隆重举行,阆中优秀传统文化引来全球瞩目。

(三)遗存保护不断丰富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突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思路,出台文物保护政策,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张飞巡城、敲更夜巡为代表的阆中传统“新八景”得到挖掘,一批濒于毁损消失的历史文物得到及时保护。全市现有珍贵文物20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48项,历史建筑86处,文物保护单位70多个,其中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8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华光楼、福音堂等22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不断推进阆中古城、老观古镇、五龙村等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升,彰显阆中传统特色风貌;二是发掘历史遗存。充分利用阆中传统优势,不断扩大挖掘渠道,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总量。目前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4项,其中阆中皮影戏荣获世界人类“非遗”代表作,保宁醋荣获国家“非遗”代表项目,阆中丝毯织造工艺、巴象鼓舞、阆州情歌、春节习俗、老观灯戏、盐叶子牛肉传统烹饪技艺、阆州醋传统酿造技艺9项传统遗产被评为全省“非遗”代表项目,数量质量名列全国四大古城前列。2019年11月阆中被确定为全国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

(四)文化传承不断拓展

 阆中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几千年来孕育了底蕴厚重、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市委、政府鲜明作出高质量打造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高质量传承发展阆中优秀传统文化决策部署。历经多年,持续发掘提炼出独具阆中特色的巴蜀文化、天文文化、科举文化、春节文化、宗教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2020年11月阆中荣获“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在海内外独树一帜。传统文艺发扬光大,民间民俗熠熠生辉。2005年以来阆中名歌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分别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存入展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中华传统文化博览城、红军纪念馆相继建成。2017年7月,落下闳入选“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天星落下闳》获首届紫金戏剧文学奖,2022年4月《落下闳》走进央视戏曲频道。阆中春节习俗入列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民族舞蹈《亮花鞋》亮相央视春晚,斩获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巡演全国。

(五)文旅发展不断融合

 一是推进“文化会客厅”打造。2020年3月,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落户阆中。依托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发掘传统建筑内涵,把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和红色文化引入城市雕塑和广场园林建设,传承发展文化遗产资源,延续传统文化根脉;二是推动文旅有机融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强文,常态开展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活动。实施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帮助张飞牛肉、保宁醋、阆中丝毯、白糖蒸馍等名特产品做精做强。整合名胜古迹资源,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不断拓展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引进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2017年引进广东坤银集团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嘉陵夜宴月光游为主线,突出古城古韵,美食美味,民俗民风传统特色。精心打造“一线四片”文化旅游热线,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注入生机活力,拉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环境下,2020年、2021年阆中古城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480万人(次),年创旅游综合收入181亿元,入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2021年分别荣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消费集聚区和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下,阆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阆中古城相继成功创建川东北首个国家“5A”旅游景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四川西昌、珙县以及贵州遵义、广西玉林、山西平遥、福建厦门等地来阆专题调研。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统筹有待进一步提升

  阆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历代阆中人民长期沉淀的智慧结晶,需要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爱保护。从目前运行实际情况看,该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重视不够的问题,全面整体性长远规划引领与阶段性目标尚需有机结合。统筹协调不足,部门之间尚未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局面。

(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现行法规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缺乏具体职责界定,工作缺位、相互推诿现象仍有发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国家财政常态支持薄弱,地方财政紧张,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存在缺口,不足以保证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工作运行后劲不足;三是人才培育滞后。从事文化发展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受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影响,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传承人断层现象;四是激励机制缺失。文化传承管理滞后,考核制度不够明晰,一定程度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可持续推进。

(三)内涵外延有待进一步发掘

 通过多年努力,阆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总的成就显著,但对独特传统资源和民间技艺发掘保护依然不够。具有地方特色的阆中曲艺、本地方言歇后语、船工号子、打夯小调、民间传说、民间绝活、农耕文化等原生态文化濒临失传。曾经享誉国内外,以川北灯戏为代表的川剧没有专业演出团队,人们渐渐淡忘。随着老艺人逐渐消失,抢救保护经典剧目和名演员表演艺术迫在眉睫。文昌宫、武庙、汉王庙、铁五显祠等30多处历史名胜正在记忆中消失。百年老厂阆中丝绸厂长期引领阆中丝绸文化,上世纪二十年代全川一枝独秀,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该厂原为国家工业500强、大二型企业,先进生产工艺全国推广,产量质量长期名列国际前茅,产品出口免检。拥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的知名劳模和众多高级专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开国上将张爱萍题写厂名,中央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多次考察题词。引入企业侧重商业发展,现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和传统工业遗存在逐渐消失,与南充“丝绸女神”齐名的阆中“丝绸仙子”精品雕塑现被弃置。上世纪六十年代阆中唯一省属内迁三线企业阆中绸厂,海派文化和先进工艺一度引领阆中潮流。企业所建丝绸博物馆名不符实。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外延亟待抢救保护。

四)弘扬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职能部门和宣传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搜集整理保护发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对相关法规政策重大意义,以及文化传承在广度和深度上宣传还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保护发展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共识。

三、几点建议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良传统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几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的鲜明导向,为新时代高质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保护传承发展阆中古城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建立机制,创新举措,让“文物说话,历史说话”再现古城优良传统,功在当代,利在千伙,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理顺职能,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扣省、市文旅发展规划,市委政府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构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负责抓、古管及文化文物单位专责抓的工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能,建立保护传承大数据体系,明确主责辅责,强化工作考核。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传承发展工作。畅通专家和社会公众建言渠道,厚植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社会基础。细化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礼敬守护传统文化的法制社会环境。

(二)统筹规划,明确传承发展的前瞻思路

紧扣阆中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专家团队和社会结合,进一步完善细化长远规划,以科学谋划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与城市建设更新有机结合,强化历史内涵保护。在深入发掘民间传统技艺“绝学”和冷门学科上下功夫,进一步总结提炼本地历史脉络,挖掘建筑文化、乡土民俗、民间传说、方言歇后语、名胜古迹、历史街名,乡村记忆、名人轶事等传统资源。细化城市“双修”,防止历史文化毁损。发掘丝绸文化内涵,向社会广泛征集丝绸两厂历史文物、资料图片和重要人物记忆,充分利用不可多得的百年丝绸工业遗存建立精品丝绸文化博物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浓缩再现传统缫丝织绸生产工艺和当时情景。以史为经,文化为纬,增建反映阆中传统文化标志性雕塑和建筑。打造特色街区,提升名胜网红打卡地,夯实做强阆中“文化会客厅”。推进阆中古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铸就阆中古城传统文化新辉煌。

(三)强化保障,筑牢传承发展的机制基础

 一是保障经费投入。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加大经费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投入,主动争取上级扶持,通过民间融资、社会支持,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融资平台,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二是保障队伍力量。根据阆中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应文化专业人才政策,通过专业引进、公开招考、社会遴选多种手段唯才是举,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文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同时建立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培养稳定民间艺术人才队伍,确保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三是夯实法制基础。进一步加强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法规,形成综合执法机制,细化权力责任清单,发挥基层属地优势,管理重心下移,为保护传承工作保驾护航;四是考核工作绩效。出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考核目标及实施办法,对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街道)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奖惩。

(四)文旅融合,拓展传承发展的工作路径

传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大举措。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标阆中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拓展发展思路。借势全省文化旅游和发展大会在阆中召开的强劲东风,抢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嘉陵江文化旅游同盟协同发展机遇,用好用活国家定义阆中国际旅游城市政策。推进“文化+创意”策略,提炼丰富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旅提质行动。活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巴蜀文化、科举文化和乡土民俗资源,做好嘉陵江两岸和古城文章。依托“文化+旅游”模式,文化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阆中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挖掘川陕苏区和二龙康垭口红军村等乡土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新名片,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新时代阆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加强宣传,营造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各级传媒和抖音、快手等互联网新媒体,在国内外大力弘扬阆中传统文化,宣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举措和好成效,做实叫响阆中传统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阆中知名度,增强市民自豪感;二是将阆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纳入学校教育,编入乡土教材,组织专家进学校普及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种历史遗存,提升学生认识和保护传统文化意识;三是群策群力,激励市民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弘扬阆中文化。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推广民间技艺,撰写阆中文化著述和文艺作品。适时表彰在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突出奉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市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浓厚社会环境。

推荐阅读

南宫黄韭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美味        韭菜原产中国,作为食用蔬菜来种植栽培,据史书记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医学中又名“起阳草”,性温,具有温【详细】

【直通进博会】汽车展区“驶向”未来    创新概念轮胎、3D打印车身、全碳纤维跑车,11月7日,第三届进博会汽车展区展示出了汽车领域最新趋势和最前沿的科技,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详细】